据赛维首席执行官佟兴雪介绍,去年中国从欧美进口的硅料不下6万吨,占其总产量的60%以上,一旦离开中国市场,欧美的硅料企业也必将面临难解的局面,欧美在国际贸易中挑起争端,设置壁垒,最终只能造成两败俱伤,损害世界经济的发展。
此前,尚德董事长兼公司创始人施正荣拒绝了以个人资产抵押为条件的政府援助。据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价显示,尚德的股价也由2007年底最高每股86美元跌至9月10日前的不足1美元。
而在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合伙人、副总裁程鹏看来,光伏双雄纷纷陷入低谷也与地方政府的推波助澜以及中国特有的一哄而上的发展模式有关。项目的总发电量、上网电量由电网企业计量和代发补贴。如今,两家公司都是负债累累,市场增长乏力。财富神话瞬息之间变成冰冷的亏损数字,对于身处冰窟中的光伏双雄,政府是否该继续为其输血?它们的被救与自救又将让其命运发生怎样的改变?双雄跌落神坛如今,中国光伏业面临的是一幅悲喜交织的景象。而且,尚德和赛维两家公司尽管存在高额欠款,但就科技研发能力来看,发展空间还是很大。
程鹏也持相同看法,政府应该救助,而救助办法除了政策倾斜和减负,也应该以政府资金介入为杠杆整合社会资源,帮助企业进行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然而,刘恩侨分析,政府绝对不会让尚德沦落到破产的地步。商务部有意带动光伏企业转战非洲,无疑也令业界振奋。
[page]保大弃小不应成丢车保帅当前,催热国内市场还存在许多困难,包括国内经济水平有限,民众承受不起更高的电价,光伏发电成本依然偏高,国家对光伏业的补贴不到位等等。其实,同样是救市政策,但因最终目标指向不同,市场反应截然不同:对于宏观扶持政策,业界基本呈现一边倒的欢迎;而一些地方政府的输血式救助,则已经引发了业内不小的非议。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外界的资金救助,一些处于生死边缘的企业恐怕已经无法支撑到国内光伏市场初具规模的那一天。有些债务完全是企业投资失误造成的,不应该由政府来买单。
从2012中国(成都)新能源国际峰会传来消息称,有关部门正在酝酿出台光伏业强制认证和检测制度,最快2013年推出;与此同时,商务部也正在抓紧制定推进光伏业援外力度的新政,其将主要针对非洲40多个国家,带动中国企业走出去开辟新天地。今后一两年内,中国的光伏产业还无法彻底摆脱内忧外困的尴尬格局。
以往的经验表明,这样的保大弃小往往事与愿违。光伏新政还需趁热打铁与其一厢情愿地保大弃小,趁热打铁、继续推出光伏新政的第二套、第三套组合拳,为广大光伏企业营造有利于自救的行业环境,显然更靠谱一些。在多数业内人士看来,国有化也罢,保大弃小也好,政府违背市场规律的救助行为,本质上就是开错了药方,不但对于加大行业整合有害无益,甚至最终可能拖垮整个行业。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副理事长孟宪淦指出,保大弃小其实用另一种说法更准确,就是我国光伏产业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择优扶优政策,对那些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给予政策支持,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
虽然从管理层到行业,都一致认可光伏行业整合重组、优胜劣汰已不可避免,该死的企业一定要死;但正如人都有求生本能,尽管各家企业良莠不齐,却没有任何企业自甘闭目就死。但平心而论,行业整合本身就意味着优胜劣汰,至于孰优孰劣自应交给市场来评判。但在市场方面,现在对企业的保护是无奈之举,关键还是要尊重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企业像孩子小的时候要进行保护,长大了就需要自己去闯。对于已经陷入价格战恶性循环的国内光伏制造业而言,最迫切需要的是进行深度的行业整合,以改变全行业亏损的困局。
政府应该尽量把手抽开,这不是其应该干预的行业,应该把精力放在研发和终端的利用,而不是设备制造。一旦管理层过度介入,地方政府更群起效仿,很可能使得中国通过扩大内需市场延缓行业危机并引导行业整合的愿望落空,这无疑将是整个光伏行业的悲剧。
只是,如今保大弃小的论调出台,令光伏救市对象的圈定变数横生,救市前景也再度变得扑朔迷离。耐人寻味的是,在本世纪初,国家对家电行业也曾进行过类似调整,但最后获得扶持的企业基本上全部破产,而后续崛起的家电企业则全在当年的放小行列。
如果能一举敲开非洲的大门,将为中国光伏业提供一个突围的重大机遇,也可为今后开拓其它新兴市场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会上,各部委人士基本达成一致,对光伏企业要保大弃小,增强竞争力,具体细则正在紧锣密鼓地制订,相信不日将公诸于世。的确,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国内66家A股光伏企业存货已逾500亿元,而同期这些企业的光伏产品销售收入总额还不到100亿元。如此巨大的债务黑洞,不是政府能够轻易兜底的。诚然,基于上述观点,对于一些处于危难之中的优质企业,也许只需政府稍加援手即可获得再生。国内前十家光伏企业欠债累计已超过1100亿元。
保大弃小或成企业拼爹游戏对于眼下哀鸿遍野的光伏产业来说,政府主导的保大弃小如何界定谁该救助、谁该放弃,成为业界关注和争议的焦点。究其原因,当年那些受到政府百般呵护的大企业,只是体量虚胖,一次又一次的保大只能令其更加愿意躺在政府的怀抱里,而根本无法经受市场竞争惊涛骇浪的洗礼。
以本世纪初的家电行业调整为例,当年的熊猫、黄河等家电企业,都是政府着意保护的大企业,但如今这些品牌早已堙没无闻;而当时被归入小企业行列的创维和TCL则成长为海内外公认的知名企业。光伏企业无人拯救的结果只能是地方政府兜底,但地方政府在兜底后应尽快抽身而出。
光伏行业中一些先进的技术产品、国内经济发展需要的东西,政府要保也必须得保,这是中国的战略需要。在地方层面,显然不愿看到自己一手扶植的明星企业在新一轮整合中被弃若敝履;前不久江西新余市政府对赛维LDK注入国资血液,实质就是要以政府信用来为赛维背书,力保其在随后的整合重组大潮中保持金身不破,继续充当彰显政绩的亮丽名片。
有幸入围的六大基本是已成规模和品牌实力的龙头,包括赛维LDK、中能、尚德电力、英利、天合光能和晶澳太阳能;六小大多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长型企业,包括阿特斯、晶科太阳能、阳光电源、中电光伏、新奥能源和昱辉阳光。早在9月下旬,业内就曾传出国开行重点确保六大六小12家光伏企业授信额度的消息,一度被市场视为光伏救市圈定范围的信号。对于对光伏企业保大弃小的政策导向,一些业内人士也力图做出较为正面的解读。但他同时也表示,一些债务过高的企业,即便是龙头企业,国家也没必要去救,政策更应该针对整个行业,而不应该针对某些企业
对比如此悬殊,很明显,无论在这六个字前面加上什么修饰词也无论怎么解释,结论都是:产能严重过剩。以上是笔者对小型光伏电站的分析,来看看这些数据对于大型电站来说有没有参照性,两者区别:1.大于10MW的电站过去符合条件的可申请金太阳补贴,虽然今后的补贴政策尚在制定之中。
加之欧美双反,应对欧美双反除了转移市场,目前也找不到更理想的办法,国内市场占有率极低,多余的产能国内如何陡然消耗的了?单从企业来讲,还有多大的发展空间?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延长产品寿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品牌知名度?提高生产效率等等等等?怎么做、哪个方法可行,各位企业运营高手都比我在行,不需要笔者多说。2010年9月21日:要求集中型电站不低于20兆瓦,给予电站总投资的50%的补助,偏远无电地区70%。
2011年全球实际安装量27.7GW,而中国实际安装量仅为2.9GW,光伏应用在我国发展空间巨大。中国的产能占全球的66.66%,实际产量占全球的70%,而中国2011年的实际安装量仅占全球的10.47%。
同时按照装机量再给予补助,集中型4元/瓦,偏远无电地区10元/瓦。2. 随着电网电价的不断提高及智能电网的普及,可以高峰电价时使用光伏发电,低峰电价时转为使用电网,更为经济实用。1、类似金太阳示范工程的补贴方式。惊喜国家电网公司宣布鼓励小型光伏电站入网运行10月26日国家电网发布《关于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鼓励小型光伏电站入网运行,凡是电能可以就近利用,入网电压小于等于10千伏,装机容量不超过6兆瓦的光伏电站都可以申请进入大电网,由国家电网公司提供全过程免费接入,该政策11月1日开始正式实行,安装者可自行到当地电网公司营业厅申请办理并网手续。
笔者十分不希望中国光伏的发展要以牺牲众多光伏企业的利益为代价,但是市场竞争就是优胜劣汰,想办法提高企业的自身竞争力才是正解:价格、品质、品牌缺一不可,打铁还需自身硬最为贴切。等到电网回购电价及国家相关补贴确定之后,大家可以按我的算法结合各自地区光照级别,计算一下电价是否达到了你的心里预期,我相信有关部门会拿出令我们满意的答复的。
2012年1月28日:规模不低于10兆瓦,单个不低于2兆瓦,取消对建筑一体化电站的补贴,补贴降低到7元/瓦。我们来看一下过去三年多的时间里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三部委联合下发的补贴政策,从中总结一些规律:2009年7月16日:要求单个电站装机量不低于300千瓦,给予总投资的50%的补助,偏远无电地区70%。
小型或微型光伏电站不可忽视1. 可就近利用,自给自足,人人为节能减排做贡献。但也有一定的不合理性,如果电站建成,国家补贴到位之后,安装者把设备卖了呢?还有个骗补的弊端。
本文由齿牙为猾网发布,不代表齿牙为猾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58zfn.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org/28431/1400.html